立足娱乐圈·争做八卦帝!

无限魅力物联网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办本科院校)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3-04-24 13:07:42

上海中医药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首批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与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合署运行。

学校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均取得A+的优秀成绩,是全国中医院校中唯一取得3个A+的高校。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占地500余亩,有14个学院、部、中心,8所附属医院,23个研究所;国家重点学科6个(含培育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8个;教职员工近1300人,包括3名两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9名上海市名中医,700多名高级专家和教授;全日制在校学生近8000人。

中文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简称

上中医(SHUTCM)

创办时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医药类

学校特色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主管部门

上海市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曹锡康

专职院士数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本科专业

16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3个

国家重点学科

6个

校训

勤奋、仁爱、求实、创新

校歌

《杏花开遍美丽的校园》

院校代码

10268

主要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知名校友

杨晓渡、裘沛然、何清湖、鲍炳章、凌昌全、张前德、宋晓亭、范永升等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市

历史沿革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9月,是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时名“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学家程门雪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为首任院长。学校延续发展了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7年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927年创办)、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35年创办)的深厚中医底蕴和传统。一代名医丁甘仁创办的私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32年改名为私立上海中医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中医学校。

1956年建校后,学校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局主管,1964年起为国家卫生部直属领导,1982年后仍由上海市领导。校址初在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1958年迁入零陵路530号。 1959年1月,国内最早的医史专科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1938年创办)并入上海中医学院,更名为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1993年12月随学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2003年组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后,保留医史博物馆建制)。[1]1960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设立针灸学专业。 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学校在全国中医院校中作为第一批招生单位,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被国家批准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1983年,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建立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和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1984年,组建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并合署。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中医学院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最早升格为大学的院校之一。 1995年,学校获准设立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8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属学校和中华医学会双重领导,以学校为主。[1]1999年,学校首批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评估,并于2007年再次被评为“优秀”。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 2001年起,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中医学七年制、八年制学生联合培养工作。 2002年,受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试点在49个(学校自定20个)非医学专业本科生中招收中医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工作。

2003年,为实施上海市高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整体搬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0年,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上海市属高校,也是全国唯一的中药学一级学科“优秀”流动站。 2011年,全国首批中医学临床专业学位十四名博士(师承)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诞生。 2011年起,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中医学专业长学制学生。 2012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校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医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三。 2012年,学校共有80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这是学校首次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立项项目总量居上海市地方高校、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2013年5月,学校与虹口区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2014年6月,学校与嘉定区人民政府举行“区校共建嘉定国际中医药城区”签约仪式。7月,学校与长宁区委区政府签订区校合作协议。8月,学校与闵行区人民政府签订闵行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4月,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6月,学校与崇明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2018年更名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创始成员。 2016年1月,学校与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月,学校与杨浦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2017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在中国大陆首次设立康复物理治疗和康复作业治疗2个目录外新专业,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听力与言语治疗(ST)专业的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月,学校与中国医药城签署全面合作协议。12月,教育部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均取得A+的优秀成绩,是全国中医院校中唯一取得3个A+的高校。

201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医药院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月,学校共有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学校同一年度一等奖获奖数的历史新高。4月,学校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正式任命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沈远东教授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主席,标志着中国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入选项目。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成全球首家通过JCI(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国际学术型医学中心评审的中医医院。8月,首个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导的ISO中医药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也是学校作为ISO/TC249秘书处制作完成的第31个国际标准。9月,学校和德国汉堡大学中医中心、汉堡大学医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合办的首届上海-汉堡中医研究生项目在德国汉堡开学,该项目是欧洲第一个西医临床医学硕士起点的中医研究生学位课程项目,将授予毕业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上海中医药大学入选。12月,学校“上海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服务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入选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同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海南国际康养研究院(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学校分别与海南省澄迈县人民政府、富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学校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上海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筹)、上海中医药大学泰州科创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江苏泰州举行。

2019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泰国朱拉蓬皇家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共同建立中泰天然药物联合研究院,中国的中心总部设于上海中医药大学。[2][3]4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上海市高考改革综合评价录取试点院校。5月,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温州医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的“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成立;同月,入选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鳌国际医院揭牌仪式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先试区举行。[5]

办学条件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和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全国中医院校第二、上海市地方高校之首;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8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4个;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覆盖全部中医药学科;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点”建设高校。 在2010年的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中,学校中药学学科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一级学科“优秀”流动站,也是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的上海市属高校。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医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三。近年,有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4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携手参评,均取得A+的优秀成绩,是全国中医院校中唯一取得3个A+的高校。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中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药学、医学技术、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理论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公共卫生 “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8个):药用植物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药工程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学、推拿学、古汉语与医古文、内经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复杂科学、中医史学、中医文化学、中医文献学、中医痹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护理学、中医急诊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养生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护理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治未病”学、中医康复学、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神志病学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中药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9个):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系统实验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A类-中药学;B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史;培育-护理学、药学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4个):I类高峰-中药学、I类高峰-中医学、I类高峰-中西医结合、I类高原-科学技术史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5个):中药临床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脾胃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ESI全球前1%学科2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教学建设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15个: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中药学、药学(中英合作)、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公共事业管理、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专科专业1个:护理(中英合作);有8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6]截至2018年5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上海市精品课程39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1门,上海市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6门,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3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6项。学校获得包括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个,上海市高地建设项目5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1999年,学校首批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评估,2007年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通过世界物理治疗师联合会(WCPT)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合会(WFOT)双认证以来,又在中国大陆首次设立康复物理治疗和康复作业治疗2个目录外新专业,是国内首家同时拥有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听力与言语治疗(ST)专业的高校。[7]

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特等奖主要完成单位),“文化引领,追求卓越”——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探索与实践(一等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中医学》课程建设、中医解剖学新学科创建与发展(二等奖4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中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五禽戏

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医骨伤科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7个):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内经选读、中医外科、医古文、实验中医学、针灸学

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个):走进经络的世界、从中医学看什么是好的医学、走近中药、随处可见的筋骨操作

国家级来华留学生全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个):推拿治疗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中医学(第一批)、中药学(第三批)

上海市精品课程(24个):推拿手法学、中药学、护理学基础、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与中医、康复医学、腧穴解剖学、中国医学史、药用植物学、中医基础理论、推拿学、中医英语、伤寒论、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综合实验、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外科学、内经选读、方剂学、医古文、实验中医学、针灸学

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及质量预警信息系统研究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11月,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1名、提名奖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9名,东方学者16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5名,上海市教委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海外名师”6名;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5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陈凯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胡之璧、桑国卫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5名):陈凯先、刘平、房敏、吴焕淦、王拥军[8]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16名):李医明、程晓东、周里钢、陈棣、张腾、黄爽、陈瑜、贾伟、Yang.K.Xiang、赵明、李医明、吴晓俊、童青春、李信达、郑昌武、Luis Ulloa

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严世芸

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施杞、严世芸、段逸山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基础教学团队(严世芸、方肇勤,2008年)、针灸学探究性学习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徐平,2009年)[9][10]

教学机构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有研究生院,21个直属学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2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15个研究中心;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有3个教育部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是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设置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校景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临床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市中医临床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市中西医临床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市七临床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

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育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实验中心

附属医院

学校办医规模与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8家附属医院,基本覆盖了上海市所有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医院的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总床位数约6300张,每年服务来自世界各地患者约1700万人次。

直属附属医院: 校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教学医院: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华东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名单截至2018年1月)

实习医院: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医院(名单截至2018年1月)

国际交流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每年有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1235人次。截至2018年5月,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余家海外院校、医疗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研、教学、医疗等合作关系;建立了美国第一家中医孔子学院;设有两个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是中英合作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英合作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在捷克、马耳他、摩洛哥、美国等国家设立海外中医中心,不断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中药标准化、肝肾疾病病症、筋骨理论与治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药现代制剂技术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个):复方中药、中医临床、健康辨识与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8个):中医医疗服务评估、传统医药法律保护、慢性肝病虚损、脊柱退变肾骨相关、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针灸免疫效应、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与应用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疾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8个):中医医疗服务评估、传统医药法律保护、慢性肝病虚损、脊柱退变肾骨相关、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针灸免疫效应、中医传染病学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药创新药物研发、针灸推拿诊疗技术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医学科技史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E-研究院(3个):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氧化氮及炎症医学E-研究院、中药药效物质E-研究院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上海市中医方证研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中医固体制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研究机构

校级研究机构: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文献研究所、中药研究所 中医脊柱病研究所、中医外科研究所、中医肿瘤研究所 中医骨伤科研究所、中医肾病研究所、中医肝病研究所 中医推拿研究所、中医药发展研究所、中医脾胃病研究所 中医工程研究所、中医儿科研究所、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中西医结合肿瘤介入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关节炎研究所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 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 博物馆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 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 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 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 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 中医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中医标准化研究中心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中医方证信息研究中心 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 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上海分中心 科技实验中心 科技人文研究院 交叉科学研究院 法人研究机构: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科研成果

截至2010年5月,学校共承担各类项目56项,其中承担的“973”计划、攀登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各类项目20项,上海市教委项目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15篇,其中SCI论文44篇。申请和获得授权专利12项。其中科技中心已承担科研项目17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3项,部市级课题67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1项,申请专利共14项,已获得新药批文4个,成果转化4项。已完成新药开发研究长期毒性试验29项。如今,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对接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科学整合优势,深化学科交叉,突出贡献导向,大力推进优秀科技人才培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健康向上的科技创新环境。 以下获奖数据截至2017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个,其中第一完成单位8项,非第一完成单位7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91个)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74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奖(45个) 中华医学科技奖(16个)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77个)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46个)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个)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2个) 中国青年科技奖(1个) 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个)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9个) 上海医学科技奖(48个)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247个) 上海药学科技奖(8个) 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70个)

学术资源

图书馆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立于1956年9月。截至2013年,馆藏图书100万余册。设有专用古籍书库2个,面积逾170平方米。其中收藏古籍36663册件,包括特藏善本1110部6196册。 藏书主要为与中医药有关的元、明、清各时代的刻本、抄本,包括同时期内日本、朝鲜的各类版本,及民国时期中医药书籍和各中医院校的教材。 藏品中有诸如元代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校刻本《仲景全书》,明嘉靖汪济川刻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清顺治六年(1599)白鹿山房木活字本《李士材先生伤寒括要》,民国时期《章太炎先生手写古医方》等珍品。其中《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明嘉靖汪济川刻本)等10部古籍,被选入2008年、2009年、2010年文化部公布的3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内还有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医期刊109种,各类文史哲线装书、善本书也有一定的收藏。 2009年6月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博物馆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为中国第一家医学史专业博物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组成。 截至2015年1月,博物馆建筑面积6314m2,展览面积4050m2,馆外有近10000m2的“百草园”,馆藏文物一万多件,种有600多种药用植物。基本陈列分原始医疗活动、古代医卫遗存、历代医事管理、历代医学荟萃、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本草方剂鉴赏、当代岐黄新貌八个专题,反映中华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并预示其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1]

学术期刊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788/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8-861X。创办于1960年3月,原名《上海中医学院学报》,其后曾停刊;1987年复刊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9年经国家科技发展部批准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获正式刊号,公开向国内外发行。现为双月刊,大16开,铜版纸印刷,单月25日出版。国内邮发代号:4-619,国外发行代号:4884BM。被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RCCSE)”,并被国际著名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设有名家薪传、百家评述、灵兰探幽、临床百科、学苑春秋、实验中医、中药制剂、管理科学、专题综述等栏目。 近年来,本刊紧密跟踪中医药学科发展动态,注重创新和特色报道,致力于抓质量、树品牌,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等各项学术评价指标均有很大提高,跃居国内同类期刊前列,被连续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RCCSE)”,为《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收录源期刊,并被国际著名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目前设有名家薪传、百家评述、灵兰探幽、临床百科、学苑春秋、实验中医、方药研究、专题综述等栏目。侧重从中医药学科发展前沿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精心组稿、精编刊物,主要报道中医药在科研、临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介绍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上海中医药杂志》: 《上海中医药杂志》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7-133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276/R,大16开,月刊,每月10日出版。 本刊创办于1955年6月,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之一,在我国中医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较高声誉。主要报道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和科研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设有“名医传承”、“杏林漫道”、“学科新探”、“医理求真”、“经方纵横”、“专家治验”、“脉案精选”、“临床试验”、“临证心悟”、“穴法新探”、“实验研究”、“方药揽胜”、“综述”等栏目,为首批中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指定中文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摘》和《中国药学文摘》源期刊。 本刊以“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目标,精心组织选题,精编刊物,倡导新思路、新导向、新内容,遵循“读者至上”和“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编辑方针,成为广大读者“开卷有益、拓展思路”的挚友。

《中医药文化》杂志: 《中医药文化》杂志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上海中医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性科技期刊,为我国唯一以报道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原名《医古文知识》(创刊于1984年),2006年1月更名为《中医药文化》。自创刊以来,将“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确立为办刊宗旨。在广大中医药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怀下,正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刊风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2011年6月,经中华中医药学会同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医药文化》正式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系列期刊,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本刊主要栏目包括:名家心路、理论研究、轩岐论坛、名师讲堂、专题笔会、医派源流、医界春秋、医史博览、文献长廊、文坛医事、文博天地、医方赏析、汲古书斋、东篱风韵、书山清响、医籍文词、文化语丝、养生旨趣、青灯医话等。诸多栏目受到中医学界、文史学界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参与和好评。《中医药文化》为双月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3-6281,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971/R。国内邮发代号:4-449,国外发行代号:1069BM。 《中医药文化》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学术期刊,办刊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办刊经验,在国际传播层面做了大量的积极有益的探索,随着海内外对中医药人文历史认知需求的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医药文化学科多元一体态势的快速发展、国际层面中医药竞争的日益显现,为适应中医药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2014年3月,推出《中医药文化》全英文海外版(Chinese Medical Culture),2016年正式创刊,成为整个国际层面中医人文及历史主题的学术期刊的零的突破,杂志依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丰富的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资源,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及话语权打造提供了新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未来,《中医药文化》将以“引领中医药文化学科发展,打造中医药国际话语权”为己任,真正诠释中医药文化的精粹,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国内外传播。

现任领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任领导一览表(2019年)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曹锡康

校长

徐建光

党委副书记

朱惠蓉(兼副校长)、季光、许铁峰(兼纪委书记)

副校长

陈红专、杨永清、王拥军

总会计师

徐瑶玲

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桑国卫(中国工程院院士)[11]

校园文化

校徽

主题图案外形为“鼎”寓意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鼎盛;内形为”炉“,象征岐黄学子在校内淬炼成才。内核的太极图案为艺术化呈现。主体图案似”申“,特指上海申城,彰显学校的地域特点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该图案又似篆书“东”,暗含中医药文化源起东方之意。图案中央蕴含“中”字造型,体现学校的中医药特色。中英文校名体现学校的国际化与开放性。“1956”表示建校时间。色彩为暗红色,古朴,庄重,衬托出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

校徽

校训

勤奋、仁爱、求实、创新

校歌

《杏花开遍美丽的校园》 吴佐忻(署名乐莪)作词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朱钟堂作曲

歌词: 阳光洒遍清脆的心灵 我们相聚在浦江之滨 努力地弘扬中华的瑰宝 为人类托起浓浓的绿茵 勤奋仁爱 求实创新 跨越世纪 走向世界 为中医新的腾飞贡献智慧和才华 杏花开遍美丽的校园 我们耕耘在浦江两岸 努力发掘伟大的宝库 为人类扬起生命的风帆 勤奋仁爱 求实创新 跨越世纪 走向世界 为中医新的腾飞贡献智慧和才华

校友会

1986年9月20日,上海中医学院校友会宣布成立,由解放前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前身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和1956年建立的上海中医学院的校友会联合组成校友会总会。1993年12月,随着学校更名,上海中医学院校友会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友会。1996年,时值学校四十周年华诞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友会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认证注册成立。[12]


本文标题: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办本科院校) - 娱乐圈事
本文地址:http://www.o-kml.com//yule/36225.html

    责任编辑:
    朱梓骁个人资料,朱梓骁的电视剧,朱梓骁星座

    2022-12-08

    朱梓骁个人资料,朱梓骁的电视剧,朱梓骁星座中文名:朱梓骁外文名:Peer别名:昵称:团长、梓骁、小朱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沈阳出生日期:1986年8月 ... [详细]

    华懋集团(中国房地产业领先企业)

    2023-03-14

    华懋集团(Chinachem Group)是香港地产发展商,主要业务为地产投资、发展及建筑, ... [详细]

    植玫兰(药品级护肤品品牌)

    2023-02-12

    植玫兰,一个诠释“药品级护肤品”概念的品牌,一个立足中国、致力于国际化的护肤品公司。植玫兰护肤品牌长期致力于将医学美容原理、高科技提纯技术及药用成分进行有效糅合,为问题肌肤提供高效保养方案,成就肌肤长久之美。植玫兰,专注于药品级护肤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采取业界领先的O2O销售模式,短短几年时间得到数百万中国消费者的喜爱。2013年,黄圣依签约植玫兰,成为品牌首席形象代言人。 ... [详细]

    《霍比特人2》定档2月21日 amp;quot;华生amp;quot;amp;quot;卷福amp;quot;穿越相遇

    2022-11-14

    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被称为《指环王》系列前传第二部的魔幻史诗巨制《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以下简称《霍比特人2》)终于即将在内地亮相。据可靠消息透露,影片确定于2014年2月21日以3D/IMAX3D/中国巨幕格式登陆中国内地。趁着《神探夏洛克》的新一季热度,深受内地观众喜爱的“华生”和“卷福”,也将在《霍比特人2》中以另外一种奇妙方式“穿越”相逢。《霍比特人2》本身的影片质量和受众基础都十分可观... ... [详细]

    人民陪审员(对案件了解处理的公民)

    2023-03-24

    人民陪审员,是指在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担任与法官一样的职责,负责对案件的案情的了解和处理的公民。人民陪审员是代表人民群众在人民法院参加合议庭审判活动的人员,是人民群众参加管理,行使审判权,对审判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体现。人民陪审员被称为“不穿制服的法官”。 ... [详细]

    图酷

    图说天下

    资讯排行

    首页 - 娱乐圈事 - 体育圈事 - 两性情感 - 星座命运 - 奇闻怪事 - 历史故事 - 科技资讯 - 图说天下 - 知识百科 - 图酷 - 娱乐八卦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02-2021 无限魅力物联网 版权所有
    删帖请联系邮箱:meiyixinxi2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