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娱乐圈·争做八卦帝!

无限魅力物联网

范仲淹(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3-06-15 21:41:05

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希文。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天圣初,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后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名

范仲淹

希文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出生日期

989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

主要作品

范文正公文集

主要成就

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

官职

参知政事,枢密副使,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权知开封府,知苏州等

爵位

楚国公(赠)→魏国公(赠)

追赠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谥号

文正

籍贯

邠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代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5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宁陵县。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范仲淹苏州石刻像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对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伏阁请对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知睦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古画《范仲淹像》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戍边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先前,边路分马步军部署统兵万余人,兵马钤辖领兵五千,兵马都监带兵三千,御敌时官卑者先出战。范仲淹在检阅州兵马后得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部置一将,加强训练,根据“敌之寡众”分别出战。此后,他派兵相继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九月,范仲淹遣将军任福破白豹城(今甘肃华池东北约25公里处),迫使入侵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的西夏军撤兵。

又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芦子平,种世衡兴筑青涧城(在延州北约200华里处),营田实边。十月,遣朱观等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费。仁宗为这支军队赐名康定军。十二月,朝廷采纳韩琦、尹洙之策,下诏在次年(1041年)正月上旬,由泾原、鄜延两路同时出兵,大举伐夏,但范仲淹与在朝中的杜衍、欧阳修等皆以为条件不成熟,主张积极防御,寻觅战机,小规模出击。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期间,逐渐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有才干的将领,其他如张亢、王信、范恪、周美等,也是范仲淹所拔擢的。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二月,李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李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金汤城一带的西夏军进犯;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

大顺城遗址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范仲淹为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请朝廷力行七事: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専于遣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高风亮节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与世长辞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调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日(6月19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钦宗“褒赠近世名臣”,特别追封范仲淹为魏国公。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颁诏天下:“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称“先儒范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主要作品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体裁

作品名称

诗歌

《江上渔者》《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忆杭州西湖》《鹤联句》《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

《访陕郊魏疏处士》《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

《上汉谣》《野色》《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

《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散文

《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答手诏条陈十事》《灵乌赋》《上执政书》《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与韩琦书》《与唐处士书》《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

书法

《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主要影响

政治贡献

实施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北宋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庆历五年(1045年),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修捍海堰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苏州治水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赈灾济民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皇祐二年(1050年),吴中发生大饥荒。此时主管浙西的范仲淹,一面调集粮食赈灾,一面大规模兴建土木工程,招募百姓服役,由官府每日负责饮食。通过这种方法,“日无虑数万人”,使杭州局势稳定,没有出现灾民流徙的情况。皇祐三年(1051年)知青州时,逢河朔饥荒,范仲淹又成功地运用在浙西之策,既平抑粮价,又帮助青州百姓渡过青黄不接的艰难时光。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军事思想

嘉岭山崖刻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防御工事方面,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同时,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名将,其他如张亢、王信、周美等,都是当时被范仲淹提拔;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文学成就

散文

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诗歌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描写边塞生活,唐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

因而,范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不仅如此,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和《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两词,读史、咏风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格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坛衰变的一个过程。

范仲淹的艳情之作(《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总是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圆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而沉挚真切、婉丽动人的风格,也极大地改变了宋人的创作观念,引导着词坛创作风气的转移,对后世词坛产生着深刻影响。

教育方略

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在《上执政书》中,范仲淹明确提出“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庆历年间主政时,范仲淹再次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学堂管理,各地亦奉诏建学,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谓“盛美之事”。

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他推荐的名师胡瑗、李觏等,皆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学内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

范仲淹亦身体力行,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足迹所涉,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书法成就

范仲淹书法艺术

范仲淹善书。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朱长文《续书断》谓仲淹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丽,无毫鋩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也称范仲淹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

轶事典故

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愿为良医

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他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结果“不许”。他又求签祈祷,说:“如若不能拜相,那我愿意当个良医。”结果“亦不许”。范仲淹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为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

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范仲淹爱才荐贤图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范仲淹任用文士,一向注重人品而不拘小节。有气节才智的人,决不会拘泥于琐细的小事,如孙沔、滕甫等人都一向受到他的尊重。他所选用的幕宾僚佐,都是一些被贬官而尚未复职的人员。有人觉得奇怪,范仲淹解释道:“有才能而没有过失的人,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至于那些不幸受过处罚的可用之才,如不趁机起用他们,就要变成废人了。”范仲淹麾下因而济济多士。他镇西北时,张载赴陕谒见,有投笔从戎之志,范仲淹勉以治《中庸》,张载励志苦学,后成为一代名儒。

性情中人

范仲淹被称为“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其实,范仲淹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宋人吴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在诗中说道:“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南宋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明人朱有炖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

三光风范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在这几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后两次,成为影响庆历士风构建的两个重要事件,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一笔勾销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他亲自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销”了他们的职务。空出的职位,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同僚富弼见他毫不留情,便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了!”范仲淹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于是全部将其罢免。

以智赈灾

皇祐二年(1050年),吴州、两浙路爆发大饥荒,杭州灾情尤重。范仲淹一方面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

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募工兴建。他又募工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此时,粮食价格上涨,一斗粮食要一百二十钱。范仲淹就把粮食的收购价格提升到了一斗粮食一百八十钱,大家都不明白他的做法。范仲淹依然命令部下沿江多张贴榜文,详细描述了杭州饥荒的情况以及米价所上涨的数目。

商人们听说后,争先恐后地往杭州运粮。粮食聚到一起后,范仲淹就把价格降到原来的价格。如果价格低廉,那么商船就不会再来,就会更加的困难。紧接着米价降到一斗一百钱,商人们汇集到了一起,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朝中台谏官员弹劾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在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范仲淹上奏解释:“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同时,据杭州《西湖志》记载:西湖当年有“范公堤”,灵隐寺曾珍藏范仲淹的卧榻,以纪念这位贤臣修缮寺庙之功德。

王范交往

皇祐二年(1050年)秋,范仲淹在杭州会见了前来拜访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在鄞县为知县,到临川省亲后返回鄞县途中,专门绕道杭州,去拜见范仲淹。这是二人仅有的一次见面(一说二人在此之前就已认识,不止一次见面)。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有《上范资政先状》《上杭州范资政启》《谢范资政启》三文有相关记载。

人物年谱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1岁

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父墉,太平兴国三年(978)随吴越王钱俶归宋。范墉归宋后,历官成德军(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武信军(遂州,治今四川遂宁)、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母夫人谢氏(?—1026)。仲兄仲温(985—1050),是年五岁。

是年正月,朝廷诏议北伐。七月,契丹犯威虏军,被击退。

雍熙三年(986),辽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五洲观察使。端拱元年(988),宋太宗授李继迁为夏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二年,李继迁攻犯绥、银二州。

淳化元年(990),2岁

父墉病卒于徐州,随母葬父于苏州天平山。

是年正月朝廷改元,大赦天下。契丹封李继迁为夏国主。

淳化二年(991),3岁

随母居苏州天平山。

四月,寇准(961—1023)、温仲舒(944—1010)为枢密副使。六月,同平章事潘美卒。张永德(928—1000)任并、代州都部署。李继迁归宋,赐名赵保吉,封银州(今陕西横山县西)观察使。

淳化三年(992),4岁

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仲淹遂改姓朱,名说至22岁,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随母待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安乡兴国观司马道士是其蒙师之一。安乡读书台、青阳读山、博山秋口、长白山醴泉寺俱传为范仲淹读书之地。

是年三月,赵普(922—992)为太师,封魏国公,七月卒,追封真定王。杨亿进士及第。

淳化四年(993),5岁

二月,永康军青城县民王小波起义。六月,史部侍郎、平章事张齐贤(943—1014)罢为尚书左丞,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张逊贬为右领军卫将军。吕端(935—1000)任参知政事。十月,吕蒙正(946—1101)为平章事,苏易简(958—996)为参知政事。是年分天下为十道。

淳化五年(994),6岁

李继隆(950—1005)为河西行营都部署,受命讨李继迁(963—1004)。九月,寇准为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7岁

正月,朝廷改元,大赦。四月,吏部尚书、平章事吕蒙正罢为右仆射,参知政事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八月,诏立寿王元侃为太子,改名恒,兼判开封府。九月,李继迁犯清远军,被击退。

至道二年(996),8岁

二月,御史中丞李昌龄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吕蒙正为左仆射。五月,李继迁犯灵州。七月,罢寇准参知政事,依旧给事中。

至道三年(997),9岁

三月,太宗崩,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赵恒继位,即真宗。四月,吕端加右仆射。八月,镇海军节度使曹彬(931—999)为枢密使。十一月,诏工部侍郎钱若水(960—1003)修《太宗实录》。

真宗咸平元年(998),10岁

正月,朝廷改元,大赦。九月,诏吕端、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升张永德为太子太师。十月,升吕端为太子太保。

咸平二年(999),11岁

六月,曹彬卒。十二月,契丹犯威虏军,败。

咸平三年(1000),12岁

二月,王旦(957—1017)为给事中、同枢密院事。四月,吕端卒。

咸平四年(1001),13岁

二月,真宗幸大相国寺、上清宫祈雨。九月,庆州地震,李继迁陷清远军。

咸平五年(1002),14岁

三月,李继迁陷灵州,杀知州裴济,改灵州为西平府。六月,围麟州,真宗诏发并、代等州兵援之。十一月,吕蒙正加司空,李沆加右仆射。十二月,迁麟州内属人于楼烦。

咸平六年(1003),15岁

是年,宋、夏、辽征战不已。六月,复盐铁、度支、户部副使,寇准为三司使。九月,吕蒙正为太子太师、莱国公。王曾状元及第,邓州观察使钱若水卒。

景德元年(1004),16岁

朱文翰任淄州长史。仲淹侍父游学于淄州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秋口。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并拜朱文翰好友崔遵度(954—1020)为师习琴。

二月,李继迁中流矢死。五月,邢州地震。是年,辽大举攻宋。寇准为平章事,上书真宗至澶州亲征。宋辽议和,定澶渊之盟。

景德二年(1005),17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

正月,契丹讲和,朝廷大赦。二月,铸大铁钱,置霸州、安肃军榷场。四月,赐进士李迪(971—1047)等琼林宴。置资政殿学士,以王钦若(962—1025)为之。十一月,加寇准中书侍郎。是年,杨延昭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景德元年十月,李继迁攻西凉府,负伤逃回,二年正月死。子李德明继位。辽册其为西平王。

景德三年(1006),18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与广宣大师相识同游。

正月,置常平仓。二月,升宋州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寇准为刑部尚书,王旦为工部尚书,王钦若、陈尧叟(961—1071)知枢密院事。李德明上表归顺宋朝,宋授其定难军节度使,晋爵西平王。至次,北方和西北边陲暂相安无事。

景德四年(1007),19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

正月,丁谓(966—1037)为随驾三司使。二月,真宗幸西京,十月,曹利用(?—1029)破岭南民众起始。

大中祥符元年(1008),20岁

出游鄠(治今陕西户县)郊,与王镐(?—102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啸傲于鄠、杜之间,一起登临终南山,抚琴论《易》。

是年,天书颁降,宋真宗封禅泰山,加溢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加王旦中书侍郎、刑部尚书,王钦若为礼部尚书、张齐贤为右仆射,温仲舒、寇准并为户部尚书。

大中祥符二年(1009),21岁

读书长白山醴泉寺,有“划粥断齑”典故,曾作《齑赋》。举学究。见姜遵(963—1030),遵待之如骨肉,并谓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是年应天府新建书院落成,戚舜宾(同文孙、纶子)主其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22岁

读书醴泉寺。有“窑金赠僧”传说。

是年,四月,加王旦兵部尚书,王钦若户部尚书,陈尧叟工部尚书。七月,温仲舒卒。以向敏中(949—1055)为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置龙图阁学士,杜镐为之。十二月,19岁的晏殊(991—1055)献《河清颂》。

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

询知世家,感泣辞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

四月,加王旦右仆射,张齐贤左仆射,王钦若礼部尚书,陈尧叟户部尚书,冯拯工部尚书。吕蒙正卒。

大中祥符五年(1012),24岁

仍读书应天府书院,有“送银还方”的传说。四月,向敏中为平章事。五月,修仪刘氏进封德妃。九月,王钦若、陈尧叟并为枢密使、同平章事。丁谓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六年(1013),25岁

仍读书应天府书院,有“独不见皇帝”典故。

朝廷下诏尊老子,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大中祥符七年(1014),26岁

仍读书应天府书院,有《睢阳学舍书怀》诗,与黄灏相交。

正月,真宗谒太清宫,升毫州为集庆军节度。六月,罢王钦若为吏部尚书,陈尧叟为户部尚书,以寇准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大中祥符八年(1015),27岁

登蔡齐(988—1039)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蔡齐榜进士及第者凡197人,其中进士有:庞籍、滕宗琼、谢绛、吴育、昊遵路、魏介之、明镐、周骙、王丝、王渎、王焕、朱贯、沈周、沈严、郭维、萧贯、张昪、王益、欧静等。试题为:《置天下如置器赋》,《君子以恐惧修省》诗,《顺时慎微其用何先》论。

是年,寇准罢相,贬为武胜军(治所邓州)节度使、同平章事,王钦若、陈尧叟并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大中祥符九年(1016),28岁

在广德司理参军任上,司理刑狱,迎母侍养。有“怒书屏风”典故。曾游太极洞,留下“跫然岩”手迹。游石溪,有《瀑布》诗。有《依韵和刘夔判官对学》。据宋代汪藻《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载:初,广德人未知学,公请三位名士执教,于是广德学风日盛,郡人擢第者相继。

是年,以张士逊(964—1049)、崔遵度(954—1020)为寿春郡王友,陈彭年、王曾(978—1038)、张知白(962—1028)并为参知政事,丁谓为平江军节度使。

天禧元年(1017),29岁

擢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即毫州,又称谯郡)。贫止一马,鬻马徒步之任。上《奏请归宗复姓表》,始复范姓。时上官佖知毫州,其子上官融(995—1043)侍行,与仲淹相交;通判乃杨日严(?—1047)。

是年,王旦加太保、太尉,王曾(978—1038)为吏部侍郎,李迪(971—1047)为参知政事,寿春王祯兼中书令,王钦若加右仆射。

天禧二年(1018),30岁

有河北之行,赋诗《河朔吟》。是年八月,真宗立皇子昇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九月,进《皇储资圣颂》。

天禧三年(1019),31岁

加秘书省校书郎,仍从事于谯郡。与诗人石曼卿(994—1041)交际于太清宫。

是年,寇准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加右仆射。向敏中为左仆射、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

是年诗文:《过太清宫》、《太清宫九咏序》、《上张侍郎(知白)启》、《上大名府主王侍郎(曾)启》。

天禧四年(1020),32岁

仍在毫州任幕职官。

正月,朝廷开扬州运河。二月,发唐邓八州常平仓赈贫民。寇准先为太子太薄、封莱国公,后贬为道州司马。李迪由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降为户部侍郎。晏殊为太子左庶子,张士逊兼太子詹事,王钦若加司空。

是年诗文:《寄余杭全安石段少连二从事》(段少连,994—1039)、《送江南运使张博度支》。

天禧五年(1021),33岁

调监泰州西溪盐仓,系衔仍旧。是年,张士逊为枢密副使,丁谓加司空,冯拯拜左仆射,曹利用拜右仆射。

乾兴元年(1022),34岁

仍在监西溪盐仓任上。

是年,真宗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六年。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寇准再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丁谓先封晋国公,迁司徒兼待中,拜左仆射,后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冯拯拜右仆射,曹利用拜左仆射,王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979—1044)、鲁宗道并为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西溪见牡丹》、《西溪书事》、《咏蚁》,《上张右丞(知白)书》,(十二月)是其改革思想的最早表达,张知白时为枢密副使。

仁宗天圣元年(1023),35岁

仍在西溪盐仓任。上言寇准被诬事。富弼(1004—1083)侍父至海陵,仲淹与富弼、滕子京(991—1047,同年进士)、胡瑷(993—1059)、周孟阳相交。

是年,寇准、冯拯卒,王钦若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年诗文:《欧伯起相访》、《酬滕子京同年》、《得李四宗易书》、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二首),《题西溪圣果院》。

天圣二年(1024),36岁

迁大理寺丞,仍在西溪盐仓任。娶应天府李昌言女李氏为妻。生长子纯佑(1024—1063)。

三月,朝廷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四百八十五人。十一月,立皇后郭氏。

是年诗文:《赠张先生》、《雕鹗在秋天》、《观猎》、《鹦鹉》、《归雁》、《青郊》、《射阳湖》、《舟中》、《寄欧静秀才》、《野色》、《杂咏四首》、《书事呈韩布殿丞》、《驯鸥咏》、《鸣琴》、《古鉴》。

天圣三年(1025),37岁

秋,因发运副使张纶(962一1036)荐,知兴化县事。滕宗谅协助其筑捍海堰,虽因暴风雪而停建,但其首倡之功甚伟。

十月,晏殊为枢密副使。十二月,王曾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张知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是年诗文:《清风谣》、《明月谣》、《上汉谣》、《寄泰州幕明化基寺丞》等诗。化基,明镐字,时任秦州(今甘肃天水)节度判官。《江阴军明教院释伽殿记》、《奏上时务书》(四月)。

天圣四年(1026),38岁

仍在知兴化县任上。是年春有两浙之行,过杭州、诸暨等地,与胡则(963—1039)、林逋(968—1028)、唐异等人相聚。徒监楚州粮料院。八月,丁母谢氏夫人忧。

是年,京师大水。

是年诗文:《赠余杭唐异处士》、《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寄西湖林处士》诸诗;《唐异诗序》。

天圣五年(1027),39岁

守母丧于南都应天府,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同时执教者还有王洙(997—1057)、韦不伐(978—1051)等人。范仲淹上宰执万言书,深受时相王曾赏识。孙复(992—1057)来谒,授以《春秋》,资助孙就读于应天书院。六月,次子纯仁(1027—1101)生。

秋,张纶兼知泰州,与转运使胡令仪(960—1046)复筑海堰。是年,夏竦(985一1051)为枢密副使。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韩琦、文彦博列其中。寿宁观大火。

是年诗文:《寄林处士》、《送李纮殿院赴阙》《赋林衡鉴序》《上执政书》、《说春秋序》等。

天圣六年(1028),40岁

掌应天府书院教习。七月,捍海堰历时近二年修成。因范仲淹首倡之功,后人誉为“范公堤”。是年,葬母于河南万安山。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

是年二月,张知白卒。一月,以张士逊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姜遵、范雍(979—1046)为枢密副使。

是年诗文:《四德说》、《四民诗》、《泰州张侯祠堂颂》、《南京书院题名记》、《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易义》、《寄题许州钱相公信美亭》(钱相公,即钱惟演,979—1054)。

范仲淹掌府学,常为学子试题,以身先之,故以下赋似作于这一期间:《老人星赋》、《老子犹龙赋》、《蒙以养正赋》、《礼义为器赋》、《今乐犹古乐赋》、《金在镕赋》、《临川羡鱼赋》、《水车赋》、《用天下心为心赋》、《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制器尚象赋》、《尧舜帅天下以仁赋》、《君以民为体赋》;

《六官赋》、《铸剑戟为农器赋》、《任官唯贤才赋》、《从谏如流赋》、《圣人大宝曰位赋》、《贤不家食赋》、《穷神知化赋》、《乾为金赋》、《王者无外赋》、《易兼三才赋》、《谈交若水赋》、《养老乞言赋》、《得地千里不如一贤赋》、《体仁足以长人赋》、《阳礼教让赋》、《天骥呈才赋》、《稼穑惟宝赋》、《天道益谦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政在顺民心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

天圣七年(1029),41岁

供职秘阁。秋,以发解官主持别头试于太常寺,拔张问(995—1046)策论于高等。十一月冬至,上书谏仁宗率百官行拜贺太后寿仪,后又疏请太后还政,疏入不报,遂自请补外,出为河中府通判。

是年二月,张士逊罢相,以吕夷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夏竦先为参知政事,后为枢密副使。贬曹利用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末至自杀。三月,朝廷诏契丹饥民,所过给米,分送唐,邓等州,以闲田处之。八月,诏罢天下职田。

是年诗文:《谏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奏》(十一月)、《乞太后还政奏》等

天圣八年(1030),42岁

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通判。春,曾赴陕西,逢故人周道士于长安,共同怀念亡友王镐。三月,上书请罢修寺观,裁并郡县。上书晏殊,对晏殊责以轻率上书,唯恐累及举主之说,表明心迹。四月,转宫殿中丞。五月上书吕夷简,议论即将举行的制科。六、七月,与周暌、欧静讨论滕宗谅所编唐制诰集的书名问题,认为名为《唐典》不当。劝富弼“当以大科名进”,弼应试中制科,中茂才异等科。

三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二十二人。九月,姜遵卒,赵稹任枢密副使。

是年诗文:《送刁纺户掾太常下第》诗,《论职田不可罢》(三月)、《谏买木修昭应寿宁宫奏》(三月)、《上资政晏侍郎书》(三月)、《上时相议制举书》(五月)、《与周暌推官书》(六月)、《与欧静书》(七月)、《奏减郡邑以平差役》(七月)、《与唐处士书》(十二月)。

天圣九年(1031),43岁

三月,迁太常博士,移陈州通判。葬母于河南伊川万安山。上书乞将磨勘恩泽迫赠父母。时杨日严知陈州,胡则继之。与胡则长子胡楷有“布素之游”。昔日在馆阁的挚友吴遵路(988

—1043)因上书忤太后意而被贬崇州(即通州,治今江苏南通),即寄诗为其壮行。与友人游嵩山。三子纯礼(1031—1106)生。黄鉴卒。

二月,朝廷诏复郡县职田。六月,宋绶上《皇太后仪制》。十一月,出御史郭劝、杨偕(980—1049),推直官段少连。

是年诗文:《送吴安道学士知崇州》、《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依韵和胡使君书事》、《听真上人歌》、《求追赠考妣状》、《奏致仕分司官乞与折支全俸状》。

明道元年(1032),44岁

仍在陈州通判任上。二月,仁宗生母李宸妃卒;仲淹屡上奏疏,劝以唐中宗朝上宫婕妤、贺娄氏卖墨敕斜封官事为鉴。

吕夷简上《三朝宝训》。以张士逊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八月,晏殊为枢密副使,后为参知政事,杨崇勋为枢密副使、枢密使。年初,宋加封李德明为夏王,十月去世。子元昊(1003—1048)继位,宋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是岁,京东、淮南、江东饥。

明道二年(1033),45岁

三月,刘太后薨,仁宗亲政。四月,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谏。上疏谏不应立杨太妃为太后,又建议全刘太后之德,劝帝恪尽子道。六月,受命与范讽等人同判刑院大理寺,详定天下配隶刑名。七月,同管勾国子监。八月,受命赴江淮赈灾。上陈救弊八事。上奏乞以通州吴遵路救灾事迹颁诸郡为法,又请追恤含冤自缢身亡的前知卫真(治今河南鹿邑)县事黎德润。十二月,奏请诸县弓手服役七年者放归农。与孔道辅(986—1039)率台谏官伏合请对,力谏废郭后,被贬外放,出守睦州。

初,吕夷简、夏竦、范雍、晏殊等皆罢。张士逊为昭文馆大学士,李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随为参知政事。十月,张士逊、杨崇勋罢,吕夷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王曙(963—1034)为枢密使,宋绶(991—1041)为参知政事,蔡齐为枢密副使。元昊以避父讳为由,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始用夏年号。

是年诗文:《谢黄太博见示文集》,上《谏以太妃为太后奏》(四月)、《论宜全太后之德疏》、《封进草子乞抑奢侈奏》(七月)《代胡侍郎(则)乞朝见表》(八月)、《代胡侍郎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时胡守杭),《陈八事疏》(八月)、《寄润州庞籍》、《和庞淳之见寄》、《牒江淮灾伤州军》(十一月)、《上元五县盐钱事奏》(十二月)、《谏废郭后奏》(十二月),又有《与唐异处士书》、《与晏尚书书》、《与石曼卿书》。

景佑元年(1034),46岁

正月,荐丁钧、邓资、徐执中、卫齐、卢革、李硕、张弁并公廉文雅,为众所称,堪充京官。春初,自京出发,至项城短暂停留,沿颍、淮而下,四月至睦州任所。凭吊严子陵钓台,重修严子陵祠堂,建龙山书院。政务之余,寄情山水,佳作迭出。六月,移守乡郡姑苏,与叶参(964—1043,叶清臣父)交政后,立即投入救灾,有苏州治水之载。诏移知明州(治今浙江宁波),转运使言其治水救灾有方,愿留毕其役,遂复知苏州。

是年,庞籍(988—1063)任开封判官,王曾为枢密副使。苏舜钦进士及第。元昊判宋,称兀(可汉),改元“广运”。

是年诗文:《睦州谢上表》、《谪守睦州作》、《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桐庐郡斋书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和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阁》、《和葛闳寺丞接花歌》(葛闳1003—1072)、《游乌龙山寺》、《新定感兴五首》、《依韵答胡侍郎见寄》、《依韵酬周暌太博》、《留题方干处士旧居》、《赠方秀才(楷)》(方楷,992—1055)、《江干闲望》、《斋中偶书》;

《题江秀才旧居》、《江上渔者》、《江城对月》、《桐庐方正文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感叹久之题二十八字》、《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依韵答胡侍郎见寄》《贺胡侍郎致仕启》、《与孙元规(沔)书》、《与王状元书》、《与郭舍人(维)书》、《与晏尚书书》(之一、二)、《与知郡职方书》(之二、三)、《与滕子京书》。《依韵酬章推宫见寄》、《天平山白云泉》、《苏州十咏》、《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又用前韵谢晏尚书以近著示及》、《依韵酬府判庞醇之见寄》、《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留题常熟顶山僧居》、《酬叶道卿学士见寄》《送常熟钱尉》、《移苏州谢两府启》、《与邵餗先生书》、《与石曼卿书》《与曹都官(修睦)书》、(九月)、《与孙明复(复)书》、《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谘目》。

景佑二年(1035),47岁

仍在知苏州任上。择南园地建苏州郡学,延胡瑗等为州学教授。五月,灵岩寺定惠大师宗秀来访,请序。十月,擢礼部员外郎、除天章阁待制。召还京判国子监。十二月,进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郭皇后暴卒,舆论疑内侍阎文应下毒,仲淹奏劾之,阎被贬岭南,死途中。

是年二月,李迪罢,以王曾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随、李谘知枢密院事。蔡齐、盛度为参知政事,王德用、韩亿(972—1044)同知枢密院事。元昊犯边,败。

是年诗文:《岁寒堂三题》、《和韩布殿丞三首》、《陈质殿丞挽歌词》、《依韵酬吴春卿(育)》(吴育,1004—1058)、《送魏介之(兼)江西提点》,《卓笔峰》、《送虎丘长老》、《依韵和庞殿院见寄》、《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表》、《与人论吴中水利书》、《朝贤送定惠大师诗序》(五月)、《祭谢宾客(涛)文》(八月。谢涛,961—1034)、《宋故同州观察使李公神道碑》。

景佑三年(1036),48岁

在开封府任所。正月,上太宗尹京时所判案牍。五月,上疏论营建西都洛阳事,吕夷筒讥为迂阔近名。上百官图,指斥宰相用人失当,又上四论,吕夷简反诉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余靖(1001—1047)、尹洙(1000—1064)论救,欧阳修切责高若讷(997—1055),相继贬外,士论荣之;蔡襄(1012一1067)作《四贤一不肖》诗,朝野传诵。史称景佑党争。仲淹贬外,都门饯送者仅李纮、王质(1001—1045)二人。八月,至饶州任所。迁建郡学,自此“生徒浸盛”。奏免贡茶鸟御茶,奏蠲已不产银的德兴县银冶场贡课。在饶留下得心堂、退思轩、楚东楼、秋香亭、虚静亭、庆朔堂等遗迹。李觏来访。

十二月,章得象(978—1048)同知枢密院事。

是年诗文;《应制赏花钓鱼》、《和黄总太博上知郡杜少卿》诗,《论西京事宜札子》、《指陈时政奏》、《景佑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推委臣下论》、《近名论》、《同年魏介之会上作》、《饶州谢上表》(八月)、《答梅圣俞灵乌赋》、《依韵酬黄灏秀才》、《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和谢希深学士见寄》、《芝山寺》、《题留小隐山书室》、《郡斋即事》、《昇上人碧云轩》、《寄题孙氏碧鲜亭》、《赠钟道士》、《和僧长吉湖居五题》、《道士程用之为余传神因题》、《依韵和魏介之同游玉仙坛》、《依韵和介之未开菊》、《秋香亭赋》、《灵乌赋并序》、《滕公夫人刁氏墓志铭》、《宋故乾州刺使张公(纶)神道碑铭》。

景佑四年(1037),49岁

仍在饶州任上。妻李夫人病卒。知建德县事(今安徽至德县)事梅尧臣往吊且有唁诗。十二月,河东路并、代、忻州地震,叶清臣(1000—1049)上琉亟论朝政阙失,言路阻塞,诏移仲淹知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小人遽诬以危事,上怒,乃命置之岭南,参知政事程琳(988—1056)竭力救援,仁宗意乃解。

是年三月,置天章阁侍讲。四月,吕夷简、王曾、宋绶、蔡齐皆罢,以王随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陈尧佐(963—1004)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盛度知枢密院事,韩亿、程琳、石中立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庐山瀑布》、《游庐山作》、《送饶州董博士(渊黠)》、《依韵酬池州钱绮翁(仙游)》、《送徐允升归九华》、《南康军江中落星寺》、《都官员外郎元公墓志铭》。

宝元元年(1038),50岁

正月,赴如润州所。道经江西彭泽,谒狄仁杰祠,重撰狄梁公碑。至丹阳郡境,游茅山。凭吊京口甘露寺李德裕奠堂,游北固楼,有世事沧桑之感。欢宴相访的滕宗谅、魏兼两位同年挚友。在润州筹建郡学,修清风桥。清风桥后人名之曰“范公桥”。十一月,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途中访友人邵餗,在杭州拜访仕故人胡则。

是年三月,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皆罢,以张士逊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章得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是年十月,元昊称帝判宋,建国号大夏。十二月,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范雍兼郦延、环庆路安抚使,正式揭开宋夏战争序幕。司马光及第。

是年诗文:《润州谢上表》、《唐狄梁公碑》、《赠广宣大师》、《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赠茅山张道士》、《京口即事》、《怀庆朔堂》、《送识上人游金山寺》、《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访丹阳郡》、《北固楼》、《依韵酬叶道卿中秋对月》、《述梦诗序》、《与李泰伯书》、《送蔡挺代父之蜀》(蔡挺,1014—1079)、《与胡安定屯田书》(之二)、《秀才贴》、《与朱氏书》(之三)。

宝元二年(1039),51岁

正月,在越州与前任郎筒(968—1056)交政。在越州以德化治,治理井泉,名之曰清白泉,建清白堂,有记。邀李觏(1009—1059)来越执教。孙沔回越扫墓,请范仲淹为其曾祖父孙鹗撰墓志。

十一月,宋庠(996—1066)为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过余杭白塔寺》、《西湖宴上赠胡侍郎》、《送向综国博通判桂州》、《依韵答梁坚运判见寄》、《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二月)、《留题云门山雍熙院》、《题溪口广慈院》、《无题》、《诸稽道中作》、《题翠峰院》、《越上闻子规》、《刻唐祖先生墓志于贺监祠堂序》、《孤儿扶丧》、《清白堂记》、《与李泰伯书》(之二)、《与文鉴大师书》(之二)、《田公(锡)墓志铭》、《孙公(鹗)墓表》、《祭胡侍郎文》(六月)、《祭蔡侍郎文》(六月)。

康定元年(1040),52岁

正月,仍在越州任上。元昊破金明寨,围延州(治今延安);歼宋援兵刘平、石元孙军于三川口(今延安市西约20公里处),刘、石被俘,朝野震惊。三月,应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1008—1075)举荐,范仲淹复官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四月,改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陕西都转运使,七月,又迁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夏竦为安抚使。赴任途中,相继举胡瑗为陕西丹州(治今陕西宜川县)军事推官,举欧阳修、张方平(1007—1091)为掌书记,皆未果。八月,迁户部郎中,代张存(984—1071)兼知延州。

在延州整军备战,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九月,遣任福(981—1041)破白豹城(在今甘肃华池县东北约25公里处)。迫使入侵保安(治今陕西志丹)、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之西夏军撤兵。又遣狄青(1008—1057)等攻取西界芦子平。仲淹授狄青以《春秋左传》,遂成就一代名将。遣种世衡(985—1045)兴筑青涧城(在延州北约200华里处),营田实边。十月,遣朱观等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

十二月,朝廷用韩琦、尹洙策,诏明年正月上旬泾原、鄜延两路同时出兵,大举伐夏,但杜衍(978—1057)、范仲淹、欧阳修等皆以为条件不成熟,主张积极防御,寻觅战机,小规模出击。张载(1020—1078)赴陕谒仲淹,有投笔从戎之志,仲淹勉以治《中庸》,载励志苦学,遂成宋代名儒。

是年五月,张士逊致仕,吕夷简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九月,晏殊为枢密使,王贻永、杜衍、郑戬(988—1049)并为枢密副使。

是年诗文:《野色》诗,《举欧阳修充经略掌书记状》、《举张方乎平充经略掌书记状》、《论西事札子》、《延州谢上表》、《牒陕府拘管逃移税户》(正月)、《牒环庆路出军马入贼界攻讨》(正月)、《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则)墓志铭》(二月)、《胡公夫人陈氏墓志铭》(二月)、《宁海军节度掌书记沈君(严)墓志》(二月,沈严,983—1032,同年进士)、《牒青涧城种世衡永平寨郭延珍等》(三月)《再牒种世衡郭延珍等》(四月)、《送石曼卿》、《奏为置官专管每年上供军须杂物》、《论西事札子》、《举彭乘自代状渺(彭乘985一1049);

《举何白权知解州勾当盐池事奏》(六月勾督责管今年)、《乞别选人知延州奏》(八月)、《任福等破白豹城奏》(九月)、《乞勾还韩周张宗用亮加恩泽奏(九月)、《牒鄜同华州河中府》(十一月)、《秦乞督责管军臣僚举智勇之人》(九月)、《答诏陈不宜出兵掩袭塞门寨奏》、《乞兴修废寨奏》、《陕西奏荐官员乞催发赴任奏》(十月)《乞举充县令人限期移陕西路奏》(十月)、《乞赏赐熟户蕃部首领奏》(十二月)、《乞建鄜州鄜城县为军奏》(十二月)、《上吕相公书》(之一、二)、《上枢密尚书(殊)书》、《谢夏太尉(竦)启》、《举张问孙明复状》(张问,1013—1087)、《乞修京城》二札子。

庆历元年(1041),53岁

正月,朝廷用兵西夏,仲淹上奏请鄜延暂不出战,以留和议之路。元昊遣使与仲淹通款,仲淹答书晓之以理,劝其休战议和。二月,尹洙赴延州,劝说仲淹出兵,范不为所动,尹逗留二旬,无功而返。田况亦上奏认为守策最备,不可轻举妄动。元昊倾国入侵,巡视镇戎军的韩琦令大将任福率军与西夏主力决战,败于好水川,任福等一大批将领阵亡,仅朱观等率少数人突围。

四月,范因私与元昊通书并私焚元昊来书,被降官户部员外郎,贬知耀州;韩琦也因好水川兵败被降官右司谏,贬知秦州(治今甘肃天水)。五月,起用范仲淹知庆州、兼管勾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在庆州招抚诸羌,与之立约,始为朱用。在庆州城凿井百余,解除饮水之难。六月,五尧臣(1003—1058)受命安抚陕西,为韩、范鸣不平。

七月,元昊军攻麟州,八月,元昊攻府州,皆不能破,转而破丰州。九月,复仲淹户部郎中。西夏再围攻麟、府二州,被宋将张岊击败。十月,罢陕西统帅夏竦、陈执中(990—l059);始分陕西为四路,以管勾秦凤路部署司事兼知秦州韩琦、管勾泾原路部署司事兼知渭州王沿、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兼知庆州范仲淹、管勾鄜延路部署司事兼知延州庞籍,兼本路马步都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十一月,张亢、张岊大败西夏军。梁适(1001—1069)安抚陕西归朝,仲淹附奏上攻守二议。十二月,仲淹奏请令四路部署司保举沿边寨主、兵马监押,诏从之。

是年诗文:《答赵元昊书》(正月)、《论夏贼未宜进讨》(正月)、《谏深入讨伐西夏奏》(正月)、《请修复城寨奏》(正月)、《乞先修城寨未宜进讨奏》(正月)、《乞於沿边诸寨置榷场奏》(二月)、《焚元昊复书奏》(三月)、《论不可乘盛怒进兵奏》(三月)、《与诸羌约》(五月)、《乞小郡表》、《谢降官知耀州表》、《耀州谢上表》、《举彭乘自代状》(彭乘,985—1049)、《论牵制夏兵奏》(十月)、《渔家傲·秋思》;

《论入界牵缀夏兵奏》(十一月)、《举种世衡知环州奏》(十一月)、《答安抚王内翰》、《上吕相公书》、《与安抚内翰书》、《机密文字乞止下经略招讨司奏》(十一月)、《上攻守二策状》(十一月)、《请令经略部署司保举沿边寨主等奏》(十二月)、《乞宽贷高延德与近边任使奏》、《答窃议》、《兵部尚书蔡公(齐)墓志铭》、《太常少卿贾公(昌龄)墓志铭》。

庆历二年(1042),54岁

正月,巡边至环州(治今甘肃环县),过马岭镇。复上疏再议攻守策。二月,庞籍上琉支持用仲淹之策,韩琦则反对范仲淹营水洛城之议。三月,兴筑大顺城成,张载有《记》颂其功。是月,在庆阳北城门上建镇朔楼。杜衍宣抚河东。四月,大将周美屡败西夏军,范仲淹、庞籍交荐之,除鄜延都监,迁贺州刺史。

是月,知制诰富弼出使契丹。诏命除四路帅为观察使,仲淹连上三表坚辞。范仲淹、庞籍二人未任。七月,吕夷简兼判枢密院事,章得象兼枢密使,晏殊加平章事。九月,吕夷简改兼枢密使。闰九月,元吴军攻镇戎军,败宋军千定川砦(今宁夏固原中和乡),大将葛怀敏败亡。十月,王信、狄青、景泰因军功迁官,王、狄各兼本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乃仲淹疏荐之结果。定川之败,仲淹出兵驰援,稳定局势,仁宗命加职进宫,与韩琦并除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

十一月,诏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以韩、范、庞籍三帅分领之,同任陕西四路统帅,其余都部署、副部署所带经略使、招讨使皆罢,诸路招讨使并罢。韩、范开府于泾州,韩兼秦凤,范兼环庆。又据范仲淹建议,徒文彦博(1006—1097)帅秦州,滕宗谅帅庆州,构成宋陕西四路攻防体系。十二月,密诏庞籍招纳元昊,宋夏和议仍以延州为通道,仲淹首创之功不可没。幼女生,后适韩城人张琬(昪子,终官知楚州)。

是年诗文:《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正月)、《差弓箭手边防利害奏》(二月)《论枢密院指挥诸砦出击未可施行奏》(二月)、《乞照管刘平奏》(二月)、《城大顺回道中作》(三月)、《论熟户不可倚为正兵奏》(三月)、《宁州草场失火乞释免有关官吏奏》(五月)、《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让观察使表》(凡三表)、《谢许让观察使守旧官表》、《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上吕相公书净》(之三)、《与翰长学士书》(之一、二);

《与韩琦书》(之十、十一)、《举滕宗谅状》、《再议攻守疏》、《乞修京城札子》(之一)、《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再奏乞蒋偕转官知原州》、《奏举雷简夫充边上通判》《奏举姚嗣宗充学官》、《奏马怀德乞转閤门袛侯青涧城都监》、《奏乞酬奖张信》、《奏葛宗古》、《牒宁州通判张去惑》(闰九月)、《论明珠灭臧二族不可攻奏》(十月)、《乞令陕西主帅并带押蕃部使奏》、《使用负犯人奏》、《答诏谕以文彦博泾原对徙奏》、《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许渤,978—1047)。《牒知原州景泰等》(十二月)、《再牒原州景泰等》(十二月)。

庆历三年(1043),55岁

正月,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奏论边事,乞凡军期申覆不及者由范、韩、庞三帅相机便宜从事;又请建谓州笼竿城为德顺军;复请诸路皆罢经略使、副,只充缘边安抚使、副,以重三帅之威,皆从之。二月,范、韩同上奏疏,论不可许和及防元昊之策。赐韩琦、范仲淹、庞籍钱各百万。三月,吕夷简罢相,章得象为昭文馆大学士,晏殊为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夏竦为枢密使,贾昌朝(998—1065)为参知政事。四月,遣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使西夏,许封册为夏国主。范、韩同日擢除枢密副使,五辞不允,始拜命。以杜衍为枢密使。吕夷简罢议军国大事。郑戬代为四路帅臣,仍驻泾州。

石介(1005—1045)作《庆历圣德颂》。五月,沂州(治今山东临沂)王伦率士兵起义。七月,王举正罢参知政事。范奏请罢陕西近里州军营田;诏命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均未行。八月,范就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韩琦代范仲淹宣抚陕西。九月,仁宗开天章阁,诏命条对时政,范上十事疏。吕夷简以太尉致仕。

十月,上从范、富之荐,用张昷之为河北都转运使。王素为淮南都转运使.孙邈为京东都转运使。时,宋面临内忧外患,沂州王伦兵变,转战东、淮南:张海。郭邈山相继起义于西、陕西,波及十余州,旋被宋廷镇压。范仲淹为滕宗琼、张亢公使钱案辩。吴遵路、朱寀韩渎卒。

是年诗文:《论转运得人许自择知州奏》(二月)、《论元昊请和不可许者三大可防者三》(二月)、《述窦谏议阴德录》、奏乞救济陕西饥民》(七月)、《祭石学士文》(九月)、《祭吴龙图文》(九月)、《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状》(五状)、《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与弟寊状》、《奏乞出内帑物帛收赎陷蕃汉户札子》、《奏为陕西四路人中粮草及支移二税》、《奏论陕西马利害》、《奏乞差人部送吴遵路家属》。

《奏举张去惑许元》、《奏乞将所举许元张去惑下三司相度任使》、《再奏乞召试前所举馆职王益柔章岷苏舜钦等》、《奏杜杞等充馆职》(杜杞,1005—1050)《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奏殿直王贵等》、《奏杜曾张沔》、《奏赎法等三事》、《奏乞差官陕西祈雨》、《奏为灾异后合行疏决刑狱等六事》、《奏乞互换巡边》、《奏乞免参知政事锡赉》、《再奏乞免锡赉》、《赛避蔡禀嫌》、《奏乞差新转京官人竞沿边知县事》、《奏乞免关中支移二税却乞于次边入中斛斗》、《奏乞许陕西四路经略司回易钱帛》、《奏策试方略等人各与缘边差遣事》、《奏乞择臣僚令举差知州通判》《奏乞下审官院等处应官员陈诉定夺进呈》、《奏重定臣僚奏荐子弟亲戚恩泽事》、《奏重定臣僚转官及差遣体例》;

《奏重定职田顷亩》、《奏乞于陕西河东沿边行赎法》《奏乞将边任官员三年满日乞特转一资》、《奏乞重定战功赏格》《议驰茶盐之禁疏》、《奏乞将先减省诸州公用钱却令依旧》、《续奏乞于职官令录中举充京官知县》、《奏雪滕宗谅张亢》、《再奏辩滕宗谅张亢》、《再奏雪张亢》、《妻乞定夺在京百司差遣等第》、《奏乞差官看详投进利见文字》、《奏乞罢陕西近里州军营用》、《奏乞召募兵士捉杀张海等贼人事》、《奏乞指挥管设捉贼兵士》、《奏乞发兵往荆南捉贼》、《与朱校理书》、《与中禽书》(之一)。

庆历四年(1044年),56岁

正月,朝廷应韩琦奏请,罢修水洛城,刘沪、董士廉依郑戬命继修完工。渭州知州尹洙怒欲斩之,狄青械二人送德顺军狱。二月,范仲淹上言为刘、董二将辩解。是月,上从范仲淹之言,诏州县皆立学。四月,仁宗与执政论朋党事。四月,宋夏议和达成协议,元昊削帝号,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五月,范仲淹与韩琦对于崇政殿,上“和、守、战、备”四策。六月,辅臣列奏,答手诏问五条。与韩琦奏陕西河北画一利害事,陕西八事、河北五事。

八月,仲淹启程宣抚河东,先后历经:绛、晋、汾、并忻代、宪州,岢岚、保德、火山军及府州、麟州等地于庆历四年底。仲淹奏请以两府兼判政事,诏以贾昌朝领农田,仲淹领刑法,未果。九月,吕夷简卒,晏殊罢,杜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脞大学士,贾昌朝为枢密使,陈执中为参知政事。

范仲淹檄正患病的种世衡与原州知州蒋偕合兵抢修细腰城,断明珠、灭臧交通西夏之路。十一月,王撰辰(1012—085)等兴“奏邸之狱”,范仲淹等所荐新进名士皆贬逐殆尽,苏舜钦(1008—1049)、刘巽被除名为民,王益柔、王|洙、章岷、刁约、江休复、宋敏求等十人被贬谪外放。范请罢参知政事,乞知邠州。是年,吕夷简、陈尧佐、王沿卒。毕升(?—1051)发明活字板印刷术。

是年诗文:《再进前所陈十事》(正月)、《送刘牧推官之兖州》(刘牧,1011—10640)、《上都行送张伯玉》、《举张怕玉应制科状》、《举丘良孙应制科状》、《奏乞重定三班审官院流内铨条贯》、《奏议尹洙转官》《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五月)、《奏陕西河北画一利害事状》(六月)《奏乞选差河北州县官员》、《答手诏五事》、《奏乞在京并诸道医学教授生徒》《奏元昊求和所争疆界乞更不问》、《奏为契丹请绝元是进贡利害》《奏乞拒契丹所请绝元昊和约》、《乞修京城札子》(之二)、《乞赐白云寺额札子》《奏为赦后乞除放祖宗朝欠负》;

《奏乞令两府详议百官起请条贯如何经久印令施行等事》、《奏议许怀德等差遗》、《沿边兵士人员乞赐特支奏》(八月)、《荐张挺补三班差使奏》(八月)、《城郭等第簿不宜五年始造奏》(八月)《绛州园池》、《尧庙》、《乞指挥国子监保明武学生令经略部署司讲说兵书》、《奏乞两府兼判》、《冉奏乞两府兼判》、《乞差宦抚副使》、《奏辩陈留移桥》、《奏为刘沪董士廉修水洛城乞委鱼周询等勘鞫》(十月)、《晋祠泉》、《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与张焘太博行忻代间因话江山作》(张焘,1013一l082);

《留题麟州城》、《乞招纳嘉舒等七族奏》、《乞十麟府修起城寨招蕃汉人户安居奏》(十月)、《乞宦谕大臣定河东捍御策状》、《奏乞编录缘边部署司条贯宣敕事》、《奏议葬荆王》、《奏灾异后合行四事》、《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奏乞罢参知政事知边郡》、《与朱氏书》(之十三)、《和杨畋孤琴吟》(杨畋,1007—1062)、《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上吕相公书》(六月、八月、十一月)、《奏乞减武臣充提刑及令枢密院三班选人进呈》;

《奏乞拣选往边上屯驻兵士》、《妻乞拣沿边年高病患军员》、《奏乞于散直等处拣有武勇心力人》、《榜喻诸州军令逃移人户归业》(九月)、《祭陈相公(尧佐)文》(十一月)、《陈乞邠州状》(十二月)、《祭吕相公文》(十二月)、《榜示陕西州军禁新刺保捷兵典卖本家赡军田土及己分物业》、《乞差替万胜指挥招到杂色人奏》十二月)、《言北界事宜奏》(十二月)、《陈边上设备奏》(十二月)、《举赵拯等充陕西河东大郡通判奏》(十二月)、《送何涉秀才》(十一月)、《与仲义待制书》。

庆历五年(1045),57岁

正月,罢仲淹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按抚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罢富弼枢密副使,以京东西路按抚使知郓州,杜衍罢相,出知兖州。以贾昌朝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王贻永为枢密使,庞籍为副使。二月,韩琦上书仁宗,为富弼辨解营救,被罢机密副使,出知扬州。四月章得象罢。八月,欧阳修为范富、杜、韩四人辨解,被贬知滁州(争安徽滁州市)。十一月,解仲淹四路帅任,以给事中知邓州。富弼也被解除京东、西路安抚使。

是年诗文:《谢授邠州表》(正月)、《邠州谢上表》(正月)、《祭韩少傅文》(正月)、《户郊友人王君(镐)墓表》、《谢在中书日行遗公事不当放罪表》《论复并县札子》(二月)、《乞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官奏》(四月)《沿边逐寨坚守无益奏》《兵士买盐人众吃用不可尽法奏》、《论新附蕃部.移不宜遣往海州安泊奏》、《乞笃疾废疾弓手兵士不问年甲拣停归奏》(四月)《军头失去文帖免勒充长行奏》(六月);

《论陕西守备奏》(八月)、《禁秦州易奏》(八月)、《乞宽宥石元孙奏》(九月)、《乞于麟州创置榷场奏》(九月)《祭环州种染院文》(闰五月)《田公(绍方)墓志铭》《眉寿堂记》、《眉寿堂诗》、《王公(质)墓志铭》、《祭陕府王待制(质)文》(八月)《陈乞邓州状》(十一月)《谢转给事中移知邓州表》(十一月)、《乞复孙用张忠官资奏》(十一月)《访陕郊魏疎处士《过长安酬别资政郑侍郎(戬)》、《与韩琦书》(之四、五、六七、十五)、《牒泾原路安抚司将靖边隆德寨壕外弓箭干逐家老小搬人壕里居住》(十二月)、《牒邠州令支还王昭玮等屋岔价钱》、《为新兵盖屋舍喜牒诸州》。

庆历六年(1046),58岁

正月,至邓州任所。范雍病逝洛阳,范仲淹撰墓志。三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山身八百五十三人,,邓人贾黯(1022—l065)第一。贾回邓拜访范忡淹,仲淹勉以“不欺”。七月,继室曹氏(另据考证为张氏)生四子纯粹(1046—lll7)。是年,范公在邓粘修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创建书院。九月十五日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冬,张焘使邓,与范仲淹贺雪赏梅。

是年诗文:《邓州谢上表》、《祭谢舍人(绛)文》(二月)。《依韵和安陆孙司谏(甫)见寄》(孙甫,998—1057)《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依韵酬李光化见寄》、《酬李光化见寄二首》、《依韵酬李光化叙怀》、《和李光化秋咏四首》、《送谢景初廷评宰余姚》、《忆杭州西湖》、《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送黄灏员外》、《钓鱼台》、《中元夜百花洲作》、《览秀亭诗》、《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

《寄安素高处士》、《送郧乡尉黄通》、《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依韵酬益利铃辖马端左藏》、《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依韵和襄阳王源叔(洙)龙图见寄》、《寄题岘山羊公裥堂》、《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寄》、《依韵答贾黯监艰贺雪》、《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送河东提州张太博(焘)》、《和提刑赵学士(概)探梅三绝》(赵概,996—O83);

《依的和提刑张太博寄梅》《又和赏梅》《岳阳楼记》(九月)、《邠州建学记》、《种异(世衡)墓志铭》《范公(雍))墓志铭》、《朱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与田元均(况)书》、《与中舍书》(之十匕)、《与朱校理书》、《与韩琦书》(之八、十七)、《与尹帅鲁(洙)书》(之一、二)。

庆历七年(1047),59岁

仍知邓州。四月,尹洙卒于邓州,仲淹营护其丧事。

二月,贾昌朝罢,以陈执中为昭文馆大学士.夏竦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文彦博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年,杨日严、滕子京、李迪卒。

是年诗文《祭龙图杨给事(日严)文》(三月)《祭同年滕待制(宗谅)文》(二月)、《祭尹师鲁舍人文》(四月)、《纪送太傅相公归阙》,《太子宾客谢公梦读史诗序》、《尹师鲁河南集序》、《乞订还王洙及就迁职任事札子》、《祭故相公太傅李侍中(迪)文》(十一月)、《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涛)神道碑铭》、《与韩琦书》(之一、二、十九)、《与朱氏书》(之十五)。

庆历八年(1048),60岁

正月,诏移知荆南府,邓民请留,范仲淹亦上表自请愿留;二月,复知邓州。张士逊致仕,封邓国公,返乡(湖北光化)过邓,范仲淹置酒高会。

是岁,元昊死,子谅祚继位。文彦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夏竦罢,宋庠(996—1066)为枢密使,庞籍为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谢依所乞依旧知邓州表》、《即席呈太傅相公》、《和太傅邓公归游武当见寄》、《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依韵答并州郑大资见寄》、《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举李宗易向约堪任清要状》、《题苏才翁(舜元)所藏图书序》、《题褚摹兰亭序》、《与省主叶内翰书》(之一、二)、《与韩琦书》(之十、二十、二十一、三十、三十一)。

皇佑元年(1049),61岁

正月,移知杭州,过陈州,拜会晏殊;三月,次子纯仁进士及第。赴杭过苏时,与兄仲温议定在苏州创办义庄。七月,擢礼部侍郎,赐凤茶,有谢表。十月,义庄成。有“义田活族”、“不买裴堂”典故。在杭,与漕使孙甫观潮、赏雪,互有唱酬,时相过从。王安石(1021—1086)来访。

是年,张士逊卒,文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宋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庞籍为枢密使,高若纳为参知政事。

是年诗文:《过陈州上晏相公》、《杭州谢上表》《赠叶少卿》、《依韵和苏州蒋密学(堂)》(蒋堂980—1054)、《依韵答蒋密学见寄》、《依韵和同年朱兵部王宾客交赠之什》、《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依韵和孙之翰对雪》、《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知杭州谢两地启》、《谢转礼部侍郎表》;

《谢赐凤茶表》、《荐李觏并录进礼论等状》、《举张昪自代状》(七月。张昪,992—1077)、《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祭叶翰林(清臣)文》(十月)、《与蔡钦圣殿丞书》(之二)、《与韩琦书》(之十六、二十二、二十四)、《与张文定书》《与中舍书》。

皇祐二年(1050),62岁

仍知杭州任上。是岁,吴中大饥,朝廷诏两浙流民人收养。范仲淹发司农存粟救荒,又“宴游兴造”,独创以工代赈救灾方式。三月,李觏来杭谒范。八月,上《进李觏明堂图序表》,因范奏荐,旨授李觏将仕郎、太学助教。九月,兄仲温卒,有墓志。十月,为苏州义庄订立规约。迁户部侍郎。十一月,移知青州。

是年诗文:《阅古堂诗》,《春日游湖》、《段君(少连)墓表》、《王君(丝)墓表》(王丝,989—1049)、《进李觏明堂图序表》(八月)、《乞召杜衍等备明堂老更表》、《义庄规矩》(十月)、《范府君(仲温)墓志铭》(十一月)、《告子弟书》、《与李泰伯书》(之三)、《与韩琦书》(之二十三、二十五、二十七)、《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状》、《又与中舍书》。

皇佑三年(1051),63岁

春,赴任青州,过长山,礼参故乡父老。三月,至青州任所,与前任富弼交政。时青州大饥,到任即赈济救灾。允百姓以钱代皇粮,除长途运输之苦。因病重难支,乞颍、亳间一郡就养。十一月,以黄素小楷书韩愈《伯夷颂》寄苏舜元(1006-—1054),苏分寄元老重臣题跋,为后世留下书法精品。

是年十月,文彦博罢相,庞籍拜相,高若纳为枢密使。

是年诗文:《青州谢上表》、《寄乡人》、《续家谱序》(正月八日)、《陈乞颍亳一郡状》、《举张讽李厚充青州职官状》(张讽,1015—1076)、《祭杜待制(杞)文》(正月)、《太子中舍致仕上官君(融)墓志铭》(三月)、《与苏才翁(舜元)转运书》(十一月)、《与韩琦书》(之二十六、二十八)、《祭英烈王文》、《登表海楼》、《石子涧二首》、《南楼》。

皇祐四年(1052),64岁

正月,扶病就道,移知颍州。行至徐州,己沉疴不起,仁宗遣使赐药存问,于五月二十日卒于徐州。时知徐州的友人孙沔(983—1060)悉力营护丧事。死前上《遗表》,一言未及家事。卒,赠吏部尚书,谥文正。

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仁宗亲篆其碑额“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对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宣和五年(1123),应宇文虚中之请,赐庆州文正祠庙额为“忠烈”,过化之邦立祠庙祭祀者凡十八处。靖康元年(1126)二月,追封为魏国公。

是年诗文:《遗表》、《与韩琦书》(之二十九)。

史料索引

类别

作者

篇目

史书

脱脱等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毕沅

《续资治通鉴》卷三十八——卷五十二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卷一百七十二

碑铭

富弼

《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

欧阳修

《范公神道碑》

传记

楼钥

《范文正公年谱》

范成大

《范仲淹传略》

张唐英

《范仲淹传》

曾巩

《隆平集·卷八·范仲淹传》

王称

《东都事略·范仲淹传》

后世纪念

墓葬

主词条:范仲淹墓

万安山范仲淹陵园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由欧阳修撰,王洙书,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

2006年,,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祀诸庙

由于范仲淹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盛名掩盖了他的儒学贡献,所以直至身后六百余年才得以正式入祀孔庙,并且他的从祀非一次成功,而是先后在明清两代有过五次提议,最后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同意江南提督学政余正健之请,以宋儒范仲淹从祀孔庙,位列东庑唐儒韩愈之后。

在议决之后,清廷将“范仲淹木主入文庙吉日交与钦天监选择,得康熙五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卯时吉。查宋先贤朱子升配大成殿十哲之次,祭告贡献,遣官行礼,交与太常寺办理,祝文系翰林院撰拟,木主字样内阁撰写,木主陈设等项工部备办在案。又查《会典》内先贤先儒位次,俱照时代位次相应,将范仲淹从祀圣庙木主设于宋儒司马光之上,以下挨次移换。凡应备办等项,俱照例交与各该处备办,俟命下之日,通行直隶各省一体遵行”。如此总总,盛况空前,可谓中央部门之总动员。

康熙帝颁诏天下:“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称“先儒范子”,并遣翰林院编修俞兆晟致祭曰:“维尔范仲淹,精研义易,阐河洛之微言;缵述麟经,识尼山之大旨。既有功于正学,宜从祀于頖宫。兹择吉于正月二十四日,进木主于圣庙之西庑。纶綍宏宣,馨香用荐。永垂禋祀,尚克歆承。”

但在地方上,也有早于1715年正式诏令范仲淹为先贤,进孔庙从祀孔子的情况,1611年,郑三俊引经据典撰写了《范文正公从祀议》,全面评价了范仲淹治学、理政、为官、做人的丰功伟绩,堪称典范。并首开先河下令归德孔庙从祀范仲淹。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纪念馆

苏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塑范文正公坐像、铜像,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石牌楼。2006年,在原祠堂西侧,又建有范仲淹纪念馆新馆,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附房展示有漆雕“万笏朝天图”和“高义园世宝”。

泰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江苏泰州兴化市宋县署两庑,始建于2000年,馆区分为文正流风、重教兴城、廉政为民、景范遗风四个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桐庐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杭州市桐庐县中杭路与白云源路交叉口东南150米处。纪念馆从个人事迹、与桐庐的渊源两个视角全面展示范仲淹的传奇一生。展陈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分为序厅、一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与桐庐、“潇洒桐庐”四个区块。

另外,在山东滨州、河南商丘等地也有范仲淹纪念馆。

花洲书院

邓州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始建书院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营造百花洲,花洲书院因此得名。自南宋至清,历任知州均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

2002至2005年,邓州市政府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重修后的花洲书院,占地126亩,分五进四院,主要建筑有春风堂(传为《岳阳楼记》诞生处)、春风阁、先圣殿、万卷阁、览秀亭、景范亭、思范亭、百花洲、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纪念馆、范仲淹诗文碑廊等。

2006年,花洲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一回(金圣叹本为“楔子”部分)中,讲述宋仁宗嘉佑三年,京师出现瘟疫,范仲淹提议派人去龙虎山请张天师禳除瘟疫。于是太尉洪信被派去龙虎山。后来洪信在龙虎山打开了伏魔之殿的封印,放出了天罡地煞,引出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聚义的故事。

根据史料,范仲淹并未活到嘉佑三年。《水浒传》中涉及历史人物却又与历史稍有偏差处不少,这是典型的一例。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剧名

饰演者

1989年

电视剧

《一代名臣范仲淹》

田鹏

1995年

电视剧

《贺兰雪》

陈保家

2015年

电视剧

《虎头铡》

高寿

2017年

电视剧

《将军在上》

于波

2017年

电视剧

《开封府》

文江

2020年

电视剧

《清平乐》

刘钧

人际关系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先祖

范滂

东汉时,举孝廉,历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江夏八俊之一。

范履冰

唐睿宗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高祖

范隋

唐懿宗时,历任幽州良乡主簿、处州丽水县丞,后举家迁至苏州。

曾祖

范梦龄

仕吴越,曾任节席推官。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徐国公。

祖父

范赞时

仕吴越,官至秘书监。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唐国公。

父亲

范墉

早年仕吴越,后随吴越王钱俶降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封太师、周国公。

母亲

谢氏

范墉去世后,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为其第三子。

继父

朱文翰

长山人,曾任平江推官,范仲淹两岁时,母亲改嫁。

平辈

仲兄

范仲温

生平不详。

长兄等

——

范仲淹共有兄弟五人,其他三位兄弟皆早卒,生平姓名不详。

子辈

长子

范纯祐

范仲淹长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

次子

范纯仁

中皇祐元年进士及第,宋哲宗时拜为宰相。

第三子

范纯礼

历任吏部郎中、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副宰相)等职。

第四子

范纯粹

官至户部侍郎。

孙辈

孙子

范正臣

范纯祐之子,守太常寺太祝。

孙子

范正民

字子政另有作子正,北宋单州团练推官。北宋丞相范纯仁长子。

孙子

范正平

范纯仁之子,字子夷,历任开封尉、象州知州,著有《荀里退居编》。

孙子

范正思

范纯仁之子,字子思(一说子默),至孝,居父丧感伤而疾,十年不愈。

孙子

范正路

字子口,纯仁第四子。

孙子

范正国

字子仪,纯仁第五子。历任广西转运判官、湖北转运判官、湖北路转运使等职。

后裔

三世孙

范直隐

范正臣之子

四世孙

范公武

范直隐之子

五世孙

范之柔

字叔刚,自号墨庄。范公武之子。南宋时期官员,曾任礼部尚书等职。

历史评价

范文正公像

姜遵: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叶清臣: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于帅领偏裨,贵能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练军政,庞籍久经边任,皆其选也。[2]

欧阳修:①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②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韩琦:公以王佐之才,遇不世出之主,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其后恤灾南方,扞寇西垂,贰机政,陪宰席,宏谋大策,出入仁义,朝思夕虑,条疏深切,志欲膏泽中夏,鞭笞四夷,使我宋之基,万世不拔。不幸经远而责近,识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复沮者,几十四五。

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钱公辅: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蔡襄: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苏轼:①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②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朱长文: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继承其志,近益增广。九族之间,莫不被其惠。

苏辙: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

黄庭坚: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蔡槃:半龛遗像饰貂蝉,往事犹思庆历前。未说两朝亲捧日,且言一柱独擎天。山林付与书生管,香火当同信史传。独恨军中无此老,如今西贼又侵边。

王十朋:堂堂范公,人中之龙。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义。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楼钥: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孙应时: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於无穷,非文正公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朱熹:①范文正杰出之才。

②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

③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吕中: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罗大经: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

刘漫塘:“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

罗璧:陈平为宰相,不问钱、谷、讼狱,丙吉为宰相,不问横道死人,但以镇国家、理阴阳、亲诸侯、附百姓为事,汲黯为九卿,拾遗补过,范文正公所至为政,敦礼教、厚风俗,皆识其大者也。

元好问: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王恽: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泽民,尽夫在我……笃信力行,曾不易虑,受知裕陵,千载一遇。

吴澄:韩司徒张文成侯、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业不尽同,而其为百代殊绝之人物则一。……文正佐汉于盛际,而器局公平广大,设施精审详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时虽异,易地则皆然。故朱子称其磊磊落落,无纤芥之可疑也。

脱脱: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张起岩:有际天人之学,斯可以服天下之望,有扩宇宙之量,斯可以成天下之务,有坚金石之操,斯可以任天下之重。隆然晔然震耀于世道者,则范文正公其人也。

徐琰:致君之志,动物之诚,放诸四海而准,百世而下,闻者莫不兴起也。是岂区区富贵利达,以炫耀于须臾者,可同日而语哉?

王袆:“圣人之道,或著之事功,或载之文章,用虽不同,而实则一致。三代以下,人才莫盛于宋东都,其间慨然以圣人之道为己任而著之行事者,范仲淹而已。”

方孝孺: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忧。饮食梦寐,四海九州。

况钟:“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

马中锡:夫范公一代奇才也……宜其见诸事为者,彪炳轰烈,撑扶天地。

范仲淹江苏吴县石刻像

毕瑜: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出则泽被生民,入则风生台阁,侃侃封章,天子动容,凛凛甲兵,西贼胆落。呜呼!休哉,千百世之下,闻公之风,诚足以廉顽而敦薄。

王鏊:昔在有宋,吾苏入参大政者,有两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当仁宗朝,开天章阁求治,更张庶治,将大有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悦罢。文穆当孝宗朝,在政府两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罢。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后,莫盛孝宗,皆锐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许国,可谓千载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呜呼,道之难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于时,自昔然矣!文正子孙,今在吴中最盛,所谓岁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绝;而文穆之后无闻焉。

文正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亚欤。观其使金受书之仪,举朝皆悚,有苏子卿(苏武)啮雪之操;缴还阁门张说词头,有阳城裂麻之忠;奏罢明洲海物之献,盖与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奖用名节,间与陆务观诸人赓唱,流风余韵,渐被岷峨;而吴中民风士俗,人情物态,尽悉备见其时。

郑纪:汉有天下四百余年,唐则几于三百,宋则三百有奇,虽创业中兴,各有贤主,然申公之劝力行,狄梁公之复唐祚,韩范富欧诸公之定储靖国,纵非周召之偶而社稷之功。

张志淳:张留侯、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业不同,而同为百代殊绝之人物,遭时虽有异,易地则皆然。

孙承恩:德行纯备,贞金粹玉。风节峻厉,霜松雪竹。先忧后乐,思济斯民。一代贤相,前后绝伦。

归有光:韩、富二公,与范希文、欧阳永叔,一时并用,世谓之韩、范、富、欧。魏公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朝廷多故,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而与范、欧同心辅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称治。

樊升之: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戎,是万世之至画也,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王世贞:问宋臣,曰:李文靖之远、王沂公之公、韩魏公之重、范文正公之廓、司马文正公之笃,庶几尔。

冯梦祯:①宋范文正公,学术则为纯儒,立朝事业则为纯臣,垂范子孙则为贤祖宗而师表,百世则为殊绝人物。②公之一言一行,遗风余烈,无论士大夫争为传述,即妇人女子具能言之。

黄宗羲:上下千古,如汉之诸葛亮,唐之陆贽,宋之韩琦、范仲淹、李纲、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诚,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于疾风狂涛之中,世界以之为轻重有无,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

顾炎武: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巳见干戈缠海内,尚留冠佩托江东。含霜晚穗遗田里,噪日寒禽古庙中。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

王夫之: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李光地:范文正事业不必胜人,而为第一流者,功在推奖人才,故陈止斋谓“百年用其余”也。

余正健:宋儒范仲淹学术精醇,行谊卓绝,如延胡瑗入郡学以闻圣经,勉张载读《中庸》以明道学。会变通于《大易》,著褒贬于《春秋》。俾所在州县各立学校,以祀先圣、先师。朱子称宋朝道学皆因范仲淹作兴,实有功于圣道。

康熙:“济时良相”。

李果:石笋排空山骨清,范公祠庙俨峥嵘。独从天下关忧乐,尚想胸中富甲兵。

蔡世远: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司马文正也。

全祖望: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张载)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爱新觉罗·弘历:“学醇业广”。

仲鹤庆: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

袁枚:黄阁风裁第一清,宋朝名相半书生。西边经略成何事,尚劝横渠莫论兵。

纪昀: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陆以湉: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陈去病:独范文正以矫厉特异之才……盖惟心无所偏私,用能绝人之贪,而宇宙亦以清宁。

张寿镛:道学气节则文正范公为之魁。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蔡东藩:若夫韩琦、范仲淹二人,亦不过一文治才耳。主战主守,彼此异议,主战者有好水川之败,虽咎由任福之违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辞责。主守者遭元昊之谩侮,微杜衍,仲淹几不免杀身。史虽称韩、范善防,然卒无以制元昊,使之帖然归命,非皆武略不足之明证耶?

毛泽东:①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②(范仲淹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江泽民: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标题:范仲淹(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 娱乐圈事
本文地址:http://www.o-kml.com//yule/42855.html

    责任编辑:
    中办原副主任王仲田简历照片 近况最新消息:撤销党内职务

    2023-11-21

    中办原副主任王仲田简历照片 近况最新消息:撤销党内职务 ... [详细]

    王崇墨多大了身高多少,他为什么换舞伴?

    2020-04-20

    最近抖音上红了一个小帅哥,他叫王崇墨,他的拉丁舞跳的非常好,之前跟他搭档的舞伴叫郎怡哲,现在换成了李茉晗,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三个人的舞蹈都跳的特别好!特别是王崇墨尤其表现的精彩。 王崇墨之所以跳的这么好,除了自己的天赋之外,从小的教育密不可 ... [详细]

    雪纺衫(用雪纺做的衣服和裙子)

    2023-08-05

    雪纺衫是用雪纺做的衣服和裙子。“雪纺”的学名叫“乔其纱”,质地轻薄透明,手感柔爽富有弹性,外观清淡雅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悬垂性,穿着飘逸、舒适,适合女式做夏装用。乔其纱又称乔其绉,是以强捻绉经、绉纬制织的一种丝织物,乔其纱的名称来自法国(georgette)。 ... [详细]

    北京市住建委主任徐贱云任丰台区委书记 简历照片

    2023-11-22

    北京市住建委主任徐贱云任丰台区委书记 简历照片 ... [详细]

    金雕握力有多大可以抓起来多重的东西,最大的金雕体重多少?

    2020-04-25

    相信看过古装武侠电视剧《神雕侠侣》的朋友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个版本的《神雕侠侣》在剧中,神雕大侠杨过身边都会有一只大雕,它当初会陪杨过练功,与杨过练功,甚至能抓起许多重物飞沙走石,有人说那是金雕,许多人都好奇金雕的爪子上握力能有多大?都可以抓 ... [详细]

    图酷

    图说天下

    资讯排行

    首页 - 娱乐圈事 - 体育圈事 - 两性情感 - 星座命运 - 奇闻怪事 - 历史故事 - 科技资讯 - 图说天下 - 知识百科 - 图酷 - 娱乐八卦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02-2021 无限魅力物联网 版权所有
    删帖请联系邮箱:meiyixinxi2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