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全球连锁品牌网,项目放心!
首页 > 娱乐圈事 > 拉花(民间舞蹈)
* 您的地区: * 您的称呼: * 您的电话: * 填验证码: 您的留言:
同意并提交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拉花(民间舞蹈)

更新于2023-07-06

“拉花”,是一种民间舞蹈,产生并流传于太行山区井陉县境内。长期以来,它那深沉、内在的风韵,刚健、苍凉、压抑的艺术风格,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和舞蹈动律,深受群众喜爱。50年代以来,被舞蹈界誉为河北省最有代表性的四大舞种之一。清朝乾隆年间还指社会秋歌队中的男扮女装的人。

中文名

拉花

性 质

舞蹈

类 属

北方秧歌

流传地

河北石家庄井陉矿区

历史记载

《元和郡县志》

发源

1957年3月又矿区东南正村拉花队的《拉花》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二等奖。汇演结束后,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拉花广泛流传于矿区和周边的井陉乡村,自古以来就以她那深沉、朴实的风韵,刚健、苍凉的艺术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舞姿伸手百姓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矿区文化馆(当时称石家庄市第二文化馆)对这门民间艺术进行了收集整理。

1957年3月,在区文化馆的帮助下,矿区东南正村的拉花队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拉花》以其刚健又优美、即热烈又苍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优秀节目二等奖。汇演结束后,受到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拉花从此走出大山,走出太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艺术被禁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艺术得以复兴。横涧、贾庄、北寨、张家井等村都有了自己的拉花队伍,参加一年一度的正月花会表演及民间传统庙会。同时,“拉花”作为民间艺术走进了校园,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小学生拉花表演队。

形成

“拉花”一词,在我省某些舞种中(如“万全社火”、“东寺秧歌鼓”),是对中青年妇女角色的称谓。而在井陉县却把它作为一个舞种的专用名称。这名称的由来,如今已找不到出处。[1]

拉花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井陉县的地理环境、经济历史紧密相联。井陉县是我省中部通往山西省的咽喉,山险水恶,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韩信在此以少胜多,大败赵军,“背水一战”的典故就出于此。历史上,井陉人民倍受天灾兵祸之苦。尤其是“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井陉民存者仅十之四、五”(见清雍正八年《井陉县志》)。

加以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是一个既“无服物采章之异”又“无葩卉奇珍之选”,连“衣食赋税”都“不足取办”的穷僻山乡(见民国23年《井陉县志》)。每遇天灾人祸,男女老少便结队流亡,即使平常年景,青壮年男子也多外出谋生,许多人家终年难得团聚。这种特殊的自然和历史环境,培育了井陉人民纯朴、坚韧的心理素质。拉花舞蹈的艺术风格,正是这种心理素质的展现。

作用

在井陉县有“井陉拉花遍地扭”之说。连一些仅仅有一点拉花色彩的舞种,亦往往自称拉花。拉花之所以有其广泛的群众性,首先它符合了井陉人民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在相对安定的年代,往往会发生赌博恶习,有人竟因此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故人民从“恶赌博”出发而“好娱乐”。但“娱乐之间多含迷信”(拉花也不例外,它也要参加定时的迷信活动)。“这是古人惧娱乐过度,特借神道设教以约束之”的缘故(见民国23年“井陉县志”)。

全球连锁品牌网温馨提示

  • 以上展示的项目信息均来自项目公开数据,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来源网站负责。
  •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您在投资前与企业核实确认加盟情况,务必多咨询、多考察,以企业确认为准,以便降低投资风险。
  • 全球连锁品牌网仅进行信息展示,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核查处理并回复。